西安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的唐長安城含光門黃土牆斷面 華商報記者 王警 攝
  好像只是彈指間,睛睛和小百科的穿越之旅就到了最後一天。相見時難別亦難,睛睛也不能免俗,在就要離開大唐的這一天,心中竟時刻充滿不舍。更讓睛睛如鯁在喉的是,告別這一天,小百科還帶著她,走馬觀花般看了大唐的沒落和唐長安城毀於戰火,讓她深刻體會到『眼睜睜地看著你,卻無能為力』的心痛和無奈……
  分別折柳相送 取諧音表達『留』之意
  穿越到大唐的前6天,睛睛和小百科順利完成了幫讀者尋家的任務,雖沒認識什麼朋友,但既到了這裡,就要入鄉隨俗,走時沒人送,也要去看看唐人如何送別。在唐朝,送別地點多在江邊、渡口或長亭處。橫跨灞水的一座小橋是長安通往洛陽的必經之路,人們常常來這裡送別親友。睛睛和小百科先來到這裡。此時,岸邊楊柳依依,橋上許多人與親友含淚告別。
  唐人送別頗具詩情畫意,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都護府時,曾飲酒作詩告別,寫出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”的名句。
  汪倫送李白也很有創意,一邊唱歌,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,李白詩作《贈汪倫》中“李白乘舟將欲行,忽聞岸上踏歌聲”,說的就是這一幕。
  王維送友人,還曾設祖帳送行:“相逢公一笑,相送不成泣。祖帳已紛離,荒城復愁入”。祖帳是為送別友人專門搭的祭祀路神的幃帳,以求一路平安,在唐代頗為流行。
  “那不會作詩、不會唱歌、喝不了酒,也搭不起祖帳的人送朋友,豈不是只剩下說再見了?”睛睛瞪大眼睛問小百科。“實在啥都不會,折條柳枝總會吧。”小百科說,沒見那邊幾個人正在折柳,往朋友手裡塞嗎?“柳”有“留”之意,傳遞著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。
  天子被挾遷都 長安繁華自此成歷史
  萬事有始就有終,大唐王朝的命運亦然。在走的這一天,小百科也要帶著睛睛,用時空穿梭大法,“快進”瀏覽大唐王朝的衰敗和沒落。
  唐王朝從鼎盛到衰落,安史之亂是轉折性事件,叛亂後來雖被平定,但盛唐神話卻從此結束,開始走上下坡路,往昔的繁華,隨著時間的推進,一點一點成為回憶。
  順著下坡路走到天復四年(公元904年),又發生了朱溫(五代十國後梁開國皇帝)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的事件。昭宗車駕一離開長安,就有人拆毀宮殿和居民家。拆下的木材被組成浮筏,自渭水經黃河運至洛陽。長安城遭遇了一場兵火洗劫,從此化為廢墟。
  此後,為了利於防守,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對長安城進行了改築,縮為“新城”,放棄了外郭城和宮城,僅留皇城加以修補。新城的南面和西面仍利用原皇城的南面和西面城牆,但關閉了朱雀門和位於皇城西北角的安福門,只留安福門南側的順義門和朱雀門西邊的含光門出入。到了這一步,長安城的繁華已是萬難再復。
  到公元907年,朱溫廢唐哀帝李柷,正式稱帝,建立“大梁”,自此唐朝289年的統治結束,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。
  唐城牆存遺跡 比明城牆地表低3米
  長安城後來的命運又是怎樣?
  小百科說,宋代時,還曾在含光門門道中鋪了石路面。元代時,將含光門封閉。明代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,又開始在唐皇城舊城的基礎上重修城牆,並將原來的土城牆變成磚城。不過也只是砌了個外圈,裡邊還是夯實的黃土牆。但有了磚衣的城牆已很堅固,經過修繕至今巍峨挺立在西安。
  還需要一說的是,唐長安城的含光門被包在了明城牆南牆之內,唐代的夯土城台也得以存留下來。如今西安的含光門下麵,就有含光門遺址博物館。
  通過這一斷面遺址,考古人員還發現,唐代皇城地表比明城牆要低,高差接近3米,這也反映出經過六七百年的時間,城牆附近的地面經積澱厚了約一層樓高。
  講完城牆的變遷,睛睛和小百科的穿越大唐之旅也畫上句號了。只一個瞬間,兩人就回到了實驗室。思緒仍在千年前徘徊的兩人深信,大唐其實從未走遠,仍在每個人心中……
  華商報記者郭曉蓉
  (原標題:唐朝人常在江邊『傷離別』 不會作詩唱歌 就折柳相送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d61qdlza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